「廿一世纪信息科技发展所衍生的社现象及对社会服务的冲击」-黄易呜先生

「廿一世纪信息科技发展所衍生的社现象及对社会服务的冲击」-黄易呜先生


 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议员黄易呜博士之致辞


 邱主席、高锟教授、各位来宾:


 非常荣幸有机会获邀请参加今日的研讨会。


 二十一世纪是全球一体化和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年代。信息科技发展突飞猛进,不单止在经济、商贸、医疗、教育等方面影响深远;它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。


 时至今日,信息科技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。从政府的统计数字显示,现时香港的宽带网络已覆盖所有商业楼宇和超过八成的家庭。目前,本地亦有超过二百五十万名互联网的使用人士,他们上网的时间,一年比一年增长。而最近亦有报导指出,内地网民的数字,已由三年前的大约六十二万户,激增至今年超过一千万的数字。可见无论是内地、香港、以至全球,信息科技发展的影响,几乎达到无远弗届的地步。


 信息科技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,任何社会,若不跟随信息科技发展的潮流前进,其结果将会是在全球竞争中落败、甚至受淘汰。有些人对信息科技年代的来临,会感到忧喜参半,既忧虑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,但亦享受先进文明的舒适、方便。但无论接受与否,我们都必须顺应时代的转变,为新时代的来临,作好预防和对策。对于头脑灵活的营商人士来说,他们会把握信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商机;对于我们从事社会服务者而言,我相信同样可以藉此为未来社会服务的发展,发掘契机。


 今天大会的主题,是探讨在新的世纪之中,信息科技发展将衍生一些怎样的社会现象,以及对社会服务带来甚么冲击。大会所定的这个题目,十分有前瞻意义。信息科技虽然不属我的专职,但从自己过去二十多年社会与公共服务的经验,我希望提出一些观察、与大家分享。我知道今天这里在座的,有许多专家、学者,我所提出的意见,或有不足的地方,希望大家指正;但希望这些分享能起抛砖引玉的效果,让各位稍后有更深入的交流和讨论。


 从个人观察所得,二十一世纪信息科技发展,至少凸显了五方面的现象或趋势。包括:(一)结构性的经济转型;(二)因知识差距出现而产生的社会矛盾;(三)家庭与人际关系的调整;(四)人文价值的冲击;以及(五)对人类身体与精神健康所带来的影响等。这些现象所引伸对社会政策的启示,例如人力资源的策划、教育制度、社会服务政策等,都值得进一步作深入的探讨。


 首先,以信息科技为本的知识型经济迅速发展,经济出现结构性转型的结果,同时也带来失业的问题。我会以较长一点的篇幅,讲述这方面的现象。


 香港经济从五十年代开始,从转口贸易走向劳动密集的工业化发展。随着内地的开放政策和经济改革,自八十年代中期左右,香港的经济重心亦逐渐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。服务业在本地生产总值所占的比率,八零年时约为百分之六十七,至九七年已上升至百分之八十五,以服务性经济产出占总体经济产出的比例计,曾被世界银行组织列于全球的首位。而根据九八年的统计,香港从事服务业的就业人数,已占去当时全港三百三十多万就业人口的八成。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,进一步催化香港面临另一次结构性的经济转型。高增值与高科技成为新兴的经济力量和生产要素,以信息科技为本的知识经济,亦会在廿一世纪中成为主流。


一项有关去年、本港七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数据显示,修读有关信息科技课程的大学生,份外「吃香」,其中信息科技行业,成为各间大学毕业生所从事最热门的三大行业之一,其余毕业生亦较多从事计算机工程、程序编写及设计、市场推广及销售、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等。


 结构性的经济转型,无可避免带来失业率高企的现象。而青少年失业问题严重,以及失业年轻化的问题,就更加受到社会关注。


 先谈青少年失业的问题。


 最新的统计显示,新一季(今年二至四月)的失业率仍处于百分之五点五的高位水平,虽然较九九年已有回落和平稳的趋势,但青少年失业的问题仍然严重。十五至十九岁的青少年失业人数,今年首季更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的新高,人数超过一万八千多人。


 在经济调整的过程中,学历偏低和缺乏工作经验与技能的年轻一代,往往首当其冲。除了短期的支持与培训措施,长远而言,我们更需要准确掌握和评估未来人力需求的趋势和数据。


 其次,是失业年轻化的问题。


 一些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,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,以及由此衍生的经济活动,会导致一些不能适应新技术的人士,提早退休或失业。这不是他们没有新科技和计算机的知识,而是新的科技行得太快,他们的旧有知识很快变得落伍,未必能够及时与新的形势接轨。


 要解决问题,不可能单单倚赖政府。在知识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中,如何在社会服务的环节上,为上述年轻的失业者提供协助、支持与再培训,让他们适应新经济环境之转变,继续积极投入社会,作为第三部门(The Third Sector)的民间组织与福利团体,也是有一定角色的。


 信息科技发展所衍生的现象,从我个人所观察的第二点,就是知识差距所导致的社会矛盾增加。而以终身学习为目标的教育改革,将会更显重要。


 信息科技发展下的全球化趋势,已引起许多有关资源分配不均、贫富悬殊、环境污染、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关注。以香港为例,社会贫富差距有扩大现象,亦已从统计数字中得到反映。要避免出现「知识差距」所产生的问题,例如一些年长、低技术、缺乏谋生技能,甚至草根阶层,他们可能因经济条件所限,连基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缺乏,更遑论建立他们的信息科技知识。


 现时,政府当局已投入资源,加强信息科技教育,尤其信息科技在教学上的应用,希望从小为学生提供训练。但在知识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,要避免「知识差距」扩大,进行教育制度的改革,鼓励终身学习,便成为重要的政策方针。在这方向之下,便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现象:


 第一,个人要在社会阶梯上晋升,不会再由正规教育或学历资格来决定。因为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里,所有知识分子都需要不断更新和进修知识。


 第二,传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服务受到冲击,对教育和教育工作者质素的要求更形提高,也更着重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思考能力。


 第三,知识经济时代淘汰了一些旧有的行业,但也不断出现新的就业机会,一个人在其一生之中,从事多份专业也不足为奇。而实践「终身学习」、自我增值,比寻找一份「终身职业」,将会来得更为实际和可取。


 曾经有调查发现,香港在职进修人口的比例,占整体在职人口约两成多,相对英、美等西方国家,仍属偏低。从提供社会服务的角度,如何善用信息科技的优势,满足社会人士终身学习的需要,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。


 我所观察的第三点现象,是家庭与人际关系所出现的调整。


 信息科技世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,普遍出现两种说法,一是人际关系更疏离,因为人人都埋首于计算机网络的世界,有些网民对网上的信息,更达到上瘾的地步。另一种说法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,因为透过科技传递信息和沟通,可以比过去任何年代都来得频密和容易。两种说法各有理据,但最终取决于处理信息科技的态度。


 其中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,就是新生一代掌握信息科技的机会,远较上一代多和快,两代在掌握信息科技知识上的鸿沟,无论家长对掌握信息科技是缺乏学习的意愿、抑或是存在力有不逮的困难,这道鸿沟若得不到适切的填补,便很容易产生两代冲突和沟通的障碍。


 香港社会服务的提供,很重「以家庭作为整体」的概念。当信息科技进入家庭,家长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?家庭生活教育方面,可以提供甚么支持和协助?管教方法如何善用信息科技作为工具?如何教导子女分辨和筛选所获取的信息?网上辅导工作如何更有效地进行?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。


 第四,人文价值的冲击与重建。


 信息爆炸意味内容的泛滥。我们都清楚知道,信息需要经过整理、过滤、消化和独立思维的分解,才能成为有用的知识。网上世界可以有许多虚假、甚至不良信息,个人的身份可以在网上被隐藏,知识产权可以受到挑战,所发布数据的真确性会受到质疑。现时,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的行为,全球均有上升的趋势;最近特区政府的网页,便出现有黑客入侵的个案。而另一方面,现代生物科技的进步,也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的争议,许多似是而非,莫衷一是的价值观念,往往令一些宝贵的人文价值,饱受冲击。一些基本的人文价值如公义平等、关怀尊重、廉洁正直、诚实包容等,都是体现一个富有爱心关怀、以及文明先进社会,所必须拥有的内涵。


 从事社会服务的工作者,一向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。在迎接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同时,如何再次肯定「人」的整全发展的需要,让人文价值得以在信息科技的年代中得到持守和发挥,建立温情、融洽的社群,我相信这一定要倚靠大家的共同努力。


 最后,我想提出在信息科技年代中,对人类身体与精神健康的关注。


 先进科技的发展,能够延长人类的寿命,甚至复制相同的个体,网上诊症服务亦成为指日可待的事情。但当各项信息与服务的提供,能够透过电子方式,廿四小时不停运作;办公室的事务可轻易在家中进行;超时工作成为经常性的习惯,在这种高度竞争的文化的背后,就是身体与精神健康的损耗,以及生活压力的提升。此种张力得不到适当的纾缓,将会成为社会的一大隐忧。


 在结束分享之前,我想再一次指出,信息科技对社会服务的发展,除了带来冲击,也带来契机。信息科技发展所造成的影响,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,我仍相信可以透过人类集体的智慧和努力来加以掌握。站在发展社会服务的领域而言,最重要的,是我们如何以更新和具创意的思维,利用信息科技发展的优势,为服务开拓更多空间和机会。今日「社会服务发展研究中心」的成立,将会为探索和发掘这些空间,迈出重要的一步。


 最后,我谨祝今日的研讨会圆满成功,并取得美满的成果。多谢大家。